原作版乐谱的编纂者可能偶尔会感到绝望:我们在这边为音乐界提供了经过考订的可靠乐谱,而我们全部工作的服务对象却在自己的演奏和教学活动中忽视了这些新的见解。
想要看一个实例吗?我最近听了一名才华横溢的年轻韩国小提琴家演奏的莫扎特D大调协奏曲KV 218(HN 680)。他令人遗憾地没有遵循至少在基于历史认知的演出实践中已被视为“常识”的标准做法,即作为第一小提琴手参与合奏段落的演奏并指挥整个乐队,但抛开这些不论,我们还在细节部分听到了最初源自Ferdinand David编纂的1865年首印版乐谱中的所有细微的乐谱讹误以及主观臆断的修改添加。
以第42小节的小提琴独奏段落的起始处为例。像以往一样基本按照下面这种方式演奏的不只是我听到的这位小提琴家(因为旧日的讹误仍在顽固地延续):
一个短倚音,以及强音符号(f)。毕竟他演奏该段落的方式我们已经在大卫·费多罗维奇·奥伊斯特拉赫(Давид Фёдорович Ойстрах)那里听到过(当然这位年轻演奏家的音调和活力尚不及后者):
但是只需仔细阅读一份(我编纂的)原作版乐谱就会明白,第一个音符的装饰音不是短倚音,而是一个必须在拍子上演奏的长倚音。该用怎样的力度去演奏恐怕也是可以商榷的。因为该段落在莫扎特的原始手稿中看起来是这样的:
如果——以正确的方式——演奏一个长倚音,那么这个处于高音区的起始段落就会立刻显得柔和得多,而不会有奥伊斯特拉赫的那种特别夸耀式的“我来啦”的感觉。接着我们还会发现,这段小提琴独奏没有对力度做出规定:而两个伴奏的合奏小提琴声部则标注了“弱奏”!当然,受到附点的影响,这处起始段落(以及第一个合奏声部)有点进行曲的风格。很容易想象用定音鼓和小号来演奏它的感觉。但这里的独奏小提琴毕竟是在相当高的音域演奏,还配有柔和的弱音伴奏。我认为,这里绝不是一段进行曲,而是对一个平淡的D大调三和弦的某种“试奏”或“调试”,并且用唯一一个小字三组的e构成了一个可以说较为缓慢的开头。仿佛这段音乐同接下来的所有内容相比都“更加不重要”。也就是说,没有理由在这里做一个夸耀式的独奏。亲爱的小提琴家们:请务必尝试一下,用更加节制一些的、大约在中强(mf)水平、较少强调的方式来演奏该段落。这至少是我从莫扎特的原始手稿中读出来的意味。
顺便一提,我们可以在原始手稿上看到,莫扎特在小提琴独奏段落即将开始的地方做了一次删减。对此可以追问一下,可能有那些原因促使莫扎特回过头来(很可能是在写完了整部手稿之后)删除了这段没有伴奏的D大调三和弦上行音阶,这肯定有助于诠释这首协奏曲。因为只要揣摩一下这番删节在音乐方面可能带来好处,我们对D大调协奏曲——乃至对作曲家——的理解就稍稍加深了一些。(尤其要考虑到,莫扎特这部作品的手稿可以免费而便捷地在网上查阅,所以准备诠释这部作品的人其实没有借口不去研读一下。)
Gabriel Banat为莫扎特小提琴协奏曲影印手稿全集(《莫扎特的小提琴协奏曲:影印手稿》,纽约州米尼奥拉,2015年)撰写的前言给读者带来了很多启示,他在其中指出了一个有趣的事实:在创作D大调协奏曲数周以前,莫扎特已写过一个类似的在独奏小提琴(第二次)登场前的三和弦上行音阶,它位于G大调协奏曲KV 216的第一乐章(即第二段小提琴独奏,第51小节):
Banat猜测,莫扎特可能会觉得在第二首协奏曲中“重复使用”这种构思有点尴尬,因此后来将D大调协奏曲中的相应内容删除。但另一方面,在接下来的A大调协奏曲KV 219中,小提琴在亮相时(第40小节)同样演奏了一个三和弦上行音阶。也就是说,这三首协奏曲中小提琴独奏的起始段落(在KV 218中已是第二个起始段落)有着非常有趣的亲缘关系,但又不是完全一样的孪生兄弟。关于莫扎特为什么要在D大调协奏曲中删掉这个本身并不算错的三和弦小节,亲爱的读者,或许您也有自己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