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准备2023年1月28日在埃尔茂宫举办的约翰内斯·勃拉姆斯钢琴三重奏讲座(这里为完整录像)时,我也第一次更深入地讨论了有时被认为是约翰内斯·勃拉姆斯创作的“A大调钢琴三重奏”。毫无疑问,这部三重奏在音乐上令人印象深刻,但令人惊讶的是,其天才的作曲者至今仍无人知晓。E.T.A.三重奏在我在埃尔茂的演讲时亲切地现场演奏了几个音乐范例,他们坚信,由于风格上的原因,这部四乐章的钢琴三重奏只能是年轻的勃拉姆斯的作品。因此,在我的讲座即将结束时,我们即兴就这部“无作者作品”展开了一场友好的辩论,E.T.A.三重奏还演奏了该作品的一些选段(参见视频:1:03:35)。
现在,亲爱的读者们,你们一定会开始好奇,这和今天这篇略显单薄的夏季博文的标题有什么关系。去年夏天,我曾告诉过你们,收音机里播放的约瑟夫·海顿的一首陌生二重奏如何让我想起另一首我非常熟悉却又无法立即辨认的作品。这正是我在2023年伊始听到“勃拉姆斯”的“A大调三重奏”时发生的情况。我以前听过这音乐,但那是另一首作品。然而从哪里听到的呢?痛苦的几周开始了。我联系了许多音乐界的朋友并刁难他们:“你不认识这个旋律吗?它来自哪里?”没有答案。
不久之后,在一次非常悲伤的私人活动中,这首旋律意外地“出现在我的脑海里”。这首歌由瑞典电影作曲家斯特凡·尼尔森(Stefan Nilsson)创作,名为“盖比艾拉之歌”。这首歌是凯·波拉克(Kay Pollak)导演的电影《如在天堂》(原名:Så som i Himmelen)的音乐核心,该影片虽然有点伤感,但确实值得一看。影片最终讲述的是音乐治愈心灵的力量。我曾在女儿洗礼时为她伴唱过这首歌。所以我“知道”这首歌。就像“A大调三重奏”的开头一样,电影音乐从深处传来,然后在悸动的低音交响乐里动人地飞扬:
(这里是原版电影节选)
这首电影歌曲的旋律和措辞与“勃拉姆斯”的“A大调三重奏”的直接开头如此惊人地相似,以至于我毫不怀疑,斯特凡·尼尔森在作曲时至少无意识地想到了三重奏的开头。
您同意吗?当然,只有当勃拉姆斯真的创作了“A大调钢琴三重奏”,“盖比艾拉之歌”的原型才来自勃拉姆斯。根据目前对勃拉姆斯的研究,我认为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也是出于音乐原因,尽管不可否认,只有在找到真正的作曲家后才会说出结论。“勃拉姆斯钢琴三重奏全集”(第二系列,第 6 卷)正在基尔筹备。我从那里听说,“A大调三重奏”将不被收录其中——这也是合理的细节。为什么不平静地、毫无保留地聆听整个三重奏呢? 从纯粹文献学的角度来看,其作曲家问题由于资料极其匮乏而无法解决。 您怎么看:出于风格原因,年轻的勃拉姆斯实际上可能不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