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乐出版社以恰如其分的方式纪念阿诺德·勋伯格的150周年诞辰:他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为弦乐六重奏而作的《升华之夜》(HN 1565)终于披着原作版乐谱的蓝色封皮在今年年初准时出版。在这份乐谱的编纂工作中,我得到了最无可争议的勋伯格专家之一的支持:原勋伯格四重奏组合中的中提琴手Henk Guittart,他也以指挥的身份指挥过很多场《升华之夜》的演出。在我开始编纂工作之前,他就给我开出了一张长长的单子,列举了针对总谱的种种疑问和修正,这是他数十年来浸淫于这部作品的结果。然后在去年,我们交换了无数封电子邮件,既在总体上探讨了乐谱的文献基础,也研究了很多总谱的细节——因为我们恰恰需要在这个夹在忠于源文献和保证实用性之间的紧张地带构建出一种乐谱文本,使之既能满足原作版乐谱的标准,也能为诠释者的音乐实践提供一个理想的基础。我们将在下面的访谈中回顾此次工作历程,向大家展示为何这个任务一点都不简单。

Annette Oppermann(下文简称AO):亲爱的Guittart先生,请允许我首先向您表示衷心感谢!您对我们这版勋伯格作品乐谱的贡献真的是千金难买——多亏您不厌其烦又持之以恒地澄清了编纂方面的所有细微疑难,我们才得以首次在原作版乐谱中为演奏者提供这么多全新且重要的信息,下面就让我们来谈谈它们。先从一个非常个人的问题开始:您最早是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接触到勋伯格的《升华之夜》的?

Henk Guittart(下文简称HG):亲爱的Oppermann女士,我们的合作对我来说也非常重要和有趣!回答您的问题:我在1971年第一次听到《升华之夜》,当时我18岁,听的是祖宾·梅塔指挥以色列爱乐乐团灌录的一张唱片。我现在只记得,它当时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部作品和《月迷皮埃罗》(我在同一年研习了这部作品,当时我正在后来由我创立的勋伯格乐团的前身中担任中提琴手)共同引领我此生走上了欣赏、爱好和沉醉于阿诺德·勋伯格的音乐作品的道路。

AO:勋伯格倾注了很长时间在《升华之夜》上:他首先在1905年出版前对这部诞生于1899年的六重奏做了彻底的修改。1916/1917年,勋伯格又制作出了第一个室内乐队版本,并大获成功。这个版本在总谱中添加了第七个声部(低音提琴),但大体上保留了原来的音乐文本。1943年,勋伯格对该版本做了修订并将新版乐谱拿到美国出版。在此次修订中,勋伯格想要弥补之前室内乐队版本在音响效果上的不足,尤其是在速度和奏法方面。但是也存在经济上的动机:作曲家于1933年被禁止在德国演出,移居美国后在当地又无法从乐队版本的演出(频次相对较高!)中获得版税收入。

左图:六重奏版本的首印版乐谱(1905年);右图:室内乐队版本的首印版乐谱(1943年)

这份1943年出版的弦乐队版总谱如今被很多室内乐演奏者视为研习此曲六重奏版本的重要信息源——比如Henk Guittart,您不仅无数次演奏和指挥过这部作品,还在不久前将它改编成了钢琴三重奏。为什么这个1943年的版本对演奏六重奏版本来说也如此重要?

HG: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说,该版本是勋伯格为这部作品所下的定论。因此我甚至认为,1917年的早期版本是多余的乃至无效的。这也意味着,那种室内乐队形式的演奏并不代表作曲家的意愿。1943年的总谱由非常庞大的配器阵容构成,含有至少64把弦乐器,勋伯格在此创造出了绝妙的声音层次,使用的手法包括齐奏和独奏组合之间的切换,比如间或出现的原版六重奏!勋伯格在1943年版总谱里所做的全部纠正和修改展示了他从实践中汲取到的经验,这些多半是他在参与六重奏和弦乐队的演出以及担任指挥时积累下来的。在我看来,他所做的几乎一切改动都纯粹是音乐方面的优化,只有极少部分涉及从室内乐改编为大乐团作品的转型。当我们于1981年作为扩编后的勋伯格四重奏组合首次研习此曲的六重奏版本时,我就清楚地认识到,我们应该以1943年版总谱为出发点。后来,拉萨尔四重奏组合(LaSalle Quartett)的第一小提琴手Walter Levin告诉我,他的乐团也是这么做的。不过我觉得,时至今日,遵循这一方向的音乐界同仁还为数不多。我深信,仰仗亨乐出版社的这份新版乐谱,勋伯格亲手做出的这些真正的优化将得到进一步的普及。

AO: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在编纂这份原作版乐谱时决定,要和弦乐队版本划清界线,因为勋伯格从未对六重奏总谱表示过怀疑,甚至还明确描述过,相较于弦乐队版本,室内乐版本的演奏者在独奏方面享有怎样的自由。只有一个方面是例外:节奏说明。六重奏版本的总谱里充盈着各种标记说明,从开头处的“非常缓慢地”到最后一段的“非常宏大地”,几乎每一页都有一个或多个速度记号,该如何将它们准确地应用到演奏中显然很成问题。

《升华之夜》,第173—187小节

勋伯格在自用的六重奏总谱副本上记下了bmp数字(可惜只到第181小节),这证明作曲家本人也认为在这些地方给出更多信息是有意义的。因此我们认为1943年出现在弦乐队版乐谱中的一套完整的节奏说明是权威的实用信息,对六重奏版本而言也有值得注意的参考价值,于是将它们纳入到了我们的乐谱中(当然也用适当的手段将它们和乐谱原文区分了开来)。

首印版六重奏乐谱的勋伯格自用副本,第175—203小节

相反,我无法下定决心采纳勋伯格对力度和奏法所做的彻底修订——而您觉得这么做是完全有意义的。这是为什么呢?

HG:因为我坚信,1943年的版本恰恰在奏法和力度方面得到了很多优化。同时我当然也理解,这些改动肯定是不能被纳入六重奏版本的原作版乐谱的。

AO:而且假使我们采纳了弦乐队版本的改动,我们就没办法再展示作曲家关于六重奏版本中的力度和奏法的权威观点了——这显然是和原作版乐谱的理念相牴牾的。因此在我们的版本中,我只在例外状况下才会以后来的弦乐队版本为依据。

但是您对这部作品的见解确实也很令我们信服。于是我们决定在《升华之夜》原作版乐谱的数字版中提供一个全新的解决方案。您在电子版乐谱的附录中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原作版总谱的特别标注版本,该版本更加倾向于1943年的弦乐队版本。Guittart先生,您在这么做的时候遵循的是什么原则?

HG:这个版本中的力度和奏法几乎全部取自1943年的总谱,采纳标准是每次都检验一下这处改动对室内乐版本来说是否合适。只有少数一些例外。在我看来,经过这番改动后的六重奏版本更加清晰易懂。我也欣然采纳了勋伯格在后来的弦乐队版本中加入的关于主声部和副声部的标注,因为这极大地提升了作品的透明度。

AO:为了清楚地标示附录版本和乐谱原文之间的出入,我们大胆地做了一次实验:将改动部分用红色标出。这种做法在纸质乐谱中成本很高,但在数字版中——经过几次尝试——比较容易实现。

左图:亨乐原作版乐谱印刷成品;右图:亨乐图书馆App,附录

还应透露的是,附录中的总谱还含有一些源自演出实践的巧思。

HG:没错,比如我在第一中提琴声部中的第47和49小节里各增加了一个渐弱记号。不久前,我能给出的理由仅是,从音乐的角度看这么做是对的。但自从我听了勋伯格于1929年亲自指挥演出这部作品的录音之后,我愈加坚定地相信,将其作为推荐内容加进乐谱没有坏处。

亨乐图书馆App,附录,第43—49小节

在第330小节里,我觉得第一中提琴声部的最后一个音应该是小字一组的降g而不是降e。我在演奏中一直拉的是降g,因为这对我来说是合乎逻辑的,但是没有源文献作为依据。不过这次我还是在附录总谱中加入了这处修改。

亨乐图书馆App,附录,第329—330小节

AO:是的,这是我们斗胆在附录总谱中直接改动一个音符的少数案例之一。相反,我们在原作版总谱中保留了原来的降e,但在备注中阐明,这个音和所在下行音阶的第一个音之间的音程是十度(而不是第330小节的其余部分及其后小节所呈现的八度),这点是有些奇怪的,因此可能是勋伯格的一处笔误,并延续到了所有源文献之中。顺便一提,就连1943年的弦乐队版本也未能幸免!

HG:然后我还在附录总谱中的一些其他地方加入了一些简化演奏的具体建议。尽管我觉得,从原则上讲作曲家永远是对的,但我还是不能理解,为什么两个大提琴声部在第226小节演奏的双音需要发生变化,而同一小节的所有其他声部都没有变。这种做法没有带来别样的色彩,只可能导致两把大提琴出现不确定性。因此我在这个地方建议两个大提琴声部做个交换,以解决这个问题。

亨乐图书馆App,附录,第220—236小节

就第416小节中的和弦而言,我也推荐在演奏中采取另一种解决方案:第一小提琴声部中小字一组的a可以让第一中提琴手来演奏,后者声部中小字二组的a则可以交由第一小提琴手代劳。这就避免了在中提琴上拉五度音,因为在这种高音区拉五度音有时不太舒服;而且第一小提琴上的A弦的空弦音(在演奏了大约半小时之后)可能会偏低的问题也随之得到了解决。这些建议我都没有写进附录总谱,因为在我看来这种改动可能太剧烈了。但我乐意在这里把它们说出来,作为送给仔细阅读这篇博文的读者的锦囊妙计……

《升华之夜》,第413—418小节

AO:非常感谢!那么《升华之夜》中的所有问题是否都得到了澄清?还是说,仍有一些地方就连您也找不到合理的答案?

HG:有的!我不太理解勋伯格在第21小节中标的“强”(forte)是什么意思。在第20小节中已经有一个强了,然后还要在强的基础上做渐强?它的意思是在第21小节的第一个音上立刻减强(subito meno forte)吗?我们尝试过这么演奏,听起来确实有点韵味。还是说,它标记的是强度的顶点?我的感觉是这样——直到最近我才确定,勋伯格1929年的录音听起来也是如此。但是这种记谱方式终归还是个谜。

《升华之夜》,第19—23小节

AO:那么我们就用这个谜题来结束本期关于这版特别的《升华之夜》乐谱的博客。衷心感谢您接受采访!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App, 亨乐图书馆, 周一发布, 室内乐队, 异文, 弦乐六重奏, 数字版, 版本, 配器, 阿诺德·勋伯格. Bookmark the permalink.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